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舒曼的《兒時情景》第12曲『兒童入睡』


上週參加劉岠渭老師的講座,劉老師解說舒曼的《兒時情景》,除了第3曲『捉迷藏』,第7曲『夢幻曲』外,還挑出第12曲『兒童入睡』來介紹。

第12曲『兒童入睡』 ,描寫小孩子經過一天聽故事、捉迷藏、騎木馬、向父母耍賴的玩鬧後,終於要上床睡覺了。

舒曼回憶自己兒時的睡前時分,正如大多數的人的孩提時候,不像大人會累積整天的勞累和憂煩而失眠,但常會不捨得好好入睡。

小孩在床上回想著整天的愉快時光,嘴角泛著微笑。本曲的德文是 Kind im Einschlummern,劉老師說用『兒童入睡』不足以形容,他也找不到適切的中文詞彙來對應,我倒想到閩南語的「毋甘睏」一詞應該相去不遠。

劉老師特別提到本曲的最後一個音,違背大家的期待,非常不自然,不是該結束的音,符合舒曼搞怪的性格。

以俄羅斯鋼琴家Anna Vinnitskaya的《兒時情景》影片為例,第12曲從13:39開始,樂曲生動描寫孩童入睡時迷人的情景,中間突然的調性轉換(14:00),增添樂曲的夢幻色彩。到了15:04,正常的話本曲應該要結束了,但在15:09處,舒曼多給了我們一個上升的音符,讓我們對小孩「毋甘睏」彷彿突然的睜眼,會心一笑。



韓國鋼琴家Jinsang Lee的影片(16:33  -18:21)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舒曼的《兒時情景》第7曲 『夢幻曲』


舒曼的『夢幻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也很可能是一般人知道的唯一一首鋼琴詩人舒曼所作的曲子。

這麼芭樂的曲子,好像沒甚麼好說的。但今天下午聽了劉岠渭老師的解說,才知可從中發掘出聆聽的重點。

舒曼是古典音樂浪漫樂派的大將,在繼承貝多芬、舒伯特等先輩的傳統外,會賦予曲子更多個性。

而劉老師一開始就說,舒曼的曲子很不自然,艱澀複雜,難怪不容易讓大家親近。

針對收錄在鋼琴小品集『兒時情景』第7曲的『夢幻曲』而言,聆聽的重點在每句的前3個音。

一般作曲家會以前2個音符起始即可,但舒曼卻加了第3個音,再接續後面行雲流水、如夢如幻的旋律。

這第3個音不會突兀,若不存在也沒啥影響,但搞怪的舒曼就是給了我們這個音符。

網路上找到霍洛維茲所彈的『夢幻曲』,這第3個音符在 6:12, 6:29, 6:47, 7:04, 7:22, 7:38, 7:59, 8:16 處。


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浴火的巴黎聖母院


今天全球的注目焦點在巴黎聖母院慘遭祝融。



一般沒到過巴黎旅遊的人對巴黎聖母院的印象大多來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說《鐘樓怪人》,而其實這本小說的法國書名(Notre Dame de paris)就叫《巴黎聖母院》,中國採用此譯名,台譯《鐘樓怪人》,港譯《鐘樓駝俠》,都不若中國大陸忠於原名。

本書是描述1482年圍繞在巴黎聖母院周邊人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名美麗又善良的吉卜賽女郎愛絲梅拉達,其他有殘忍邪惡的副主教孚羅洛、貧窮懦弱的遊唱詩人葛林果、英俊寡情的菲比斯和善良醜陋的駝背敲鐘人加西莫多等眾多人物。

所以本書的主角就是『巴黎聖母院』,由這棟建築的視角觀察人性百態,台灣的譯名聚焦在醜陋撞鐘人對吉卜賽女郎的情感上,讓我們對這座建築物少了一點親切感。

順便聽聽袁騰飛老師講『巴黎聖母院』的故事。



但更難過的是,袁老師說依法國人的效率,重建好最少是20年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