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衛武營 -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出生,今年的生日剛過,明年的250周年,將會是滿滿的「貝多芬年」。
每到歲末,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是世界各地迎接新年最常演出的曲目,今天有幸,可以在高雄在地的衛武營音樂廳現場聆聽此曲, 意義非凡。
今晚水藍指揮國立台灣交響樂團(NTSO)的音樂會門票在8月1日一開賣,我就上網訂購了。這段時間,雖然不像上次準備聽「馬勒二」而做了好多的功課,但也複習了不少書籍及網路文章,聽了幾個版本的CD和劉岠渭老師的講座DVD。
書籍中,內容最詳實的是Thomas F. Kelly 的著作 - First Night (只有大陸商務印書館2011年的簡中翻譯版《首演》,三民書局還訂得到,只要NT$172元, https://reurl.cc/8lZqrR ),把貝九在1824年首演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和音樂環境等詳實描述,也將當時貝多芬的財務壓力、演出場地的協調、演出陣容的拼湊等窘境娓娓道來。
如果一個人跟你說他聽過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我們得懷疑他是否聽過第九號交響曲,或許他只不過會哼哼「歡樂頌」而已。如同第五號交響曲,大家都聽過,絕大多數的人卻就只知道前面四個音符,貝九若也只是「歡樂頌」,非常可惜。
歐盟正式選定歡樂頌為「歐盟盟歌」那天,今年剛過世的匈牙利哲學家海勒(Agnes Heller)沉痛地哀悼, 此舉等於「宣告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死亡!」。「 歡樂頌」無法代表貝九,一再被人傳唱,反而簡化了貝九豐富且複雜的內涵,正如很多歷史事件,被簡化成單純的記憶。
抱著期待的心情到音樂會,現場聆聽的感受當然與機器播放大不相同。就像上次聽殷巴爾指揮北市交的「馬勒二」一樣,樂團剛開始好像要先暖好身,才會漸入佳境。第二、三樂章指揮表現的速度較快,有輕盈淋漓的感覺。
第四樂章開始時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中斷"前三個樂章的樂念非常渾厚,男中音的首次出聲演唱也沒讓人失望。可能上次聽「馬勒二」的殘存印象還在,會覺得銅管和合唱不夠痛快,尤其懷念那場的女中音。我知道這樣比較沒意義,對貝九也有失尊敬。
慶幸的是今晚聽眾的水準比上次好很多,沒有手機聲響和小孩哭鬧的干擾。我不知現在的音樂會是否對獨唱家們較禮遇,可安排他(她)們在樂章間才進場。今晚的四位獨唱家在第二樂章結束後進場,現場聽眾可能基於禮貌就鼓起掌來。第三樂章結束時有人大概鼓出興味,也在此重要的時刻鼓掌,稍微破壞了整體的氣氛。但這些都瑕不掩瑜,今晚有個豐盛愉快的音樂饗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