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幸聆聽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的現場演奏。
在演奏會前後, 我也複習了好幾個版本的大鍵琴和鋼琴演奏, 對巴赫作曲的時空環境, 深感興趣。一般非音樂人對本曲的認識大多靠顧爾德的傳奇演出和伯爵失眠的軼事, 我也不例外。
先聊聊巴赫。與其說巴赫是位音樂「藝術家」, 不如視他為音樂「匠人」。他努力的將手邊(以現代標準來看)有限的材料, 窮盡各種技藝來做變化。就如食神,簡單的食材就可發揮各種可能,做出黯然銷魂飯。看過一些巴赫的生平介紹, 形容他的一生「際遇坎坷」, 我認為又是把名人當勵志故事來掰了。巴赫就是一個地方工匠, 老學究, 不停的工作, 不停的讓老婆生小孩, 不停的為食指浩繁的家庭溫飽忙碌。當然他無心插柳的「技藝」, 大多成為傳世的藝術精品了, 改變了整個西方古典音樂的面貌。
有人把巴赫的作品當作數學, 裡面有一定的規則, 但幾乎每一首都在依循固定規則中, 加入了細微、巧妙的變化。「郭德堡變奏曲」是有名的其一。
相傳本曲是首催眠曲, 一位伯爵深受失眠所苦,讓他的琴師郭德堡(J.G.Goldberg,1727-1756)在鄰房彈琴助眠, 郭德堡就請伯爵委託他的老師巴赫作此曲。其實本曲是巴赫根據1742年所出版的《為雙層鍵盤大鍵琴所做的鍵盤練習曲》而來, 當時郭德堡只有14歲, 又不像莫札特是位神童, 所以不太可能先有失眠事件才有此曲。只能猜測巴赫已先有此曲, 再借花獻佛, 賺取如城堡(berg)那麼多的黃金(Gold)。
那此曲可治失眠嗎? 以現在的鋼琴版而言是絕不可能。以大鍵琴彈(包括反覆)一個多小時, 如鄰房聽一個大音樂鐘叮叮咚咚響一樣, 再外掛Youtube功能調成0.5倍速, 或許有一點點可能。試試看深夜聽此曲, 在30個變奏中, 時而冗長緩慢, 時而快速喧嘩, 不是讓人沉溺其中, 就是讓人精神振奮, 除非整晚是像前幾天聽的音樂會中的最後Aria(詠嘆調), 鋼琴家彈得像蕭邦夜曲一般, 才能讓人安穩入眠。
巴赫的時代沒有鋼琴, 今天的巴赫鋼琴作品都是為大鍵琴而作。大鍵琴在音色與強弱上沒太大變化, 巴赫在曲譜上也沒標明強弱與速度, 所以現代鋼琴家有了鋼琴這個利器, 憑想像自由詮釋, 造就了顧爾德等高手的傳奇錄音。巴赫的音樂除宗教曲外都是「遊戲之作」, 嘗試樂曲排列組合的各種可能性 ,不帶感情, 不像貝多芬以後浪漫時期的鋼琴家有個人情感的羈絆, 而像是堆積木,一層一層往上, 加塊加料之餘, 保持平衡。所以若改成搖滾版或爵士版,聽起來也無違和感。
在音樂會中看到鋼琴家雙手交錯在鍵盤上, 唯恐會打結纏繞, 想像巴赫時期使用兩排的複式大鍵琴, 應該無此顧慮。這幾天聽的杜蕾克,凱斯傑瑞特(ECM)和雷翁哈特的現代大鍵琴不知是否也是兩排的? 若是, 學習起來和鋼琴不知是否有所不同? 也想像巴赫那個時期若有現代鋼琴這把利器, 他可以把音樂玩成甚麼程度?
Goldberg Variations Complete (J.S. Bach BWV 988), with score, Kimiko Ishizaka piano
J S Bach:Goldberg Variations complete (with indexing). Live. Robert Hill, harpsichor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